夜裡常因疼痛而難以入眠,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林晏如說,要對症治療;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我睡覺常痛醒,這一痛完全無法再入眠…」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林晏如發表衛教資料,發現有些上班族長期坐姿不良,下背又隱隱作痛,起初只是偶爾感到不適,後來愈來愈痛,夜裡常因疼痛而難以入眠,即使勉強入睡,也會在夜間多次醒來,導致白天精神萎靡、工作效率大幅下降,甚至情緒變得焦躁不安,因而疼痛感更加難耐。
因疼痛而失眠,林晏如指出,過去的研究發現疼痛與睡眠障礙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雙向關聯性,超過一半的慢性疼痛患者可能出現睡眠障礙,如失眠、不寧腿(Restless leg syndrome,RLS)、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疼痛還會干擾深度睡眠,使睡眠片段化,進而影響生活品質和健康。另一方面,睡眠障礙則會增強患者對疼痛感受,也是慢性疼痛發作的危險因子。這樣的惡性循環不僅同時惡化疼痛和睡眠問題,更容易誘發焦慮、憂鬱等情緒障礙。
緩解疼痛可分為非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
1.非藥物的復健治療和運動:研究顯示水中運動訓練能顯著減少患者疼痛,並進一步改善睡眠。此外,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也被證實對於處理慢性疼痛和睡眠障礙具有良好的效果。透過改變對疼痛和睡眠的負面認知、行為,進而減輕疼痛感並改善睡眠品質。其他改善疼痛與睡眠的非藥物介入方式,包含放鬆技巧和正念冥想的訓練等。
2.藥物治療:常見的口服止痛藥包含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乙醯氨酚、鴉片類藥物、皮質類固醇等,對急性和慢性疼痛有顯著的緩解效果。而針對神經性疼痛,抗憂鬱藥物如三環類抗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NRIs)也在疼痛和睡眠障礙的治療中佔有重要的角色,這些藥物不僅能改善情緒,還能調控疼痛感受並提高睡眠品質。上述這些藥物的使用需在醫師處方或建議下進行,以期能達到最佳的療效,且避免產生可能的副作用和依賴性。若能視狀況進行藥物與非藥物的合併治療,將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林晏如認為,透過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規律運動與作息、控制光線的照射,協助生理時鐘調節來改善睡眠品質;也可以藉由學習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法與冥想來幫助入睡。針對失眠困擾,睡眠認知行為療法是目前非藥物治療的首選,其中包括限制臥床時間、控制刺激、改善睡眠衛生,以及調整對於睡眠的扭曲認知以降低預期性焦慮。適當的藥物治療也是目前快速改善睡眠困擾常見的方式,如褪黑激素、食慾激素受體拮抗劑(Dual 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抗憂鬱劑、苯二氮平類及非苯二氮平類等藥物,皆具有改善睡眠的療效。經由醫師專業的診療與醫病共享決策,可以讓每個人都能擁有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