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真實數據驅動臨床價值,助力癌症治療實踐國民健康願景 | GeneOnline News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5)衛星論壇(Satellite Symposia)今(23)日以「從數據驅動臨床價值,加速癌症治療實踐健康台灣願景」為題,剖析「健康台灣」政策下,癌症篩檢擴大、精準健康推動以及「癌症新藥基金」等重點措施;並針對臨床價值、保險給付與資料治理,討論癌症照護政策現況,並積極呼應健康平權、醫療創新與永續照護的生醫產業發展需求。

本論壇特邀產官學研醫高層代表,包括:美國在台協會商務組代理組長 Eric Crowley、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台灣生醫大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生科)董事長梁賡義、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沈延盛、安進資深副總裁暨亞太區總經理 My Linh Kha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與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部部長魏裕峯等。

美國在台協會商務組代理組長 Eric Crowley(攝:基因線上)

PwC 資誠澳洲總監 Nick Meadows 主持介紹各講者後,由 PwC 資誠創新與 AI 智慧醫材產業主持會計師林冠宏以「健康台灣癌症政策治療願景與現況分析」為題,簡介臺灣健康政策與政府挹注現況並分析臺灣癌症新藥給付挑戰。

林冠宏指出,醫療支出是對國民健康的投資,各界努力之下經常性醫療支出 GDP 佔比已達7.3%(2023),相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平均 8.8% 尚有提升空間,此外須確保健康投資財源的永續性。癌症精準檢測將產生更多新興藥物給付需求,新藥預算編列與給付範圍宜隨日新月異的精準醫療滾動式成長。可參考英國癌症新藥基金(CDF)模式,CDF 提供具治療潛力但有療效未確定的藥品給付財源,降低民眾經濟負擔。

林冠宏建議,少見與難治型癌別的科技研發較少且進展相對緩慢,此類治療應有健康政策支持,優先投入醫療資源,正視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實現醫藥平權。

PwC 資誠澳洲總監 Nick Meadows。(攝:基因線上)
PwC 資誠創新與 AI 智慧醫材產業主持會計師林冠宏。(攝:基因線上)

台灣生醫大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賡義以「由臨床數據收集支持新藥治療評估與給付決策」為題,闡述真實世界數據(Real-World Data, RWD)。他指出,RWD 源於電子病歷、健保資料庫等真實醫療場域,能反映藥物在廣泛病患群中的實際療效與安全性,有效彌補傳統臨床試驗(RCT)在研究條件限制下的不足。「RWD 並非要取代 RCT,而是與其互補,為藥物提供更全面的價值證據。」他強調。

然而,台灣當前仍面臨法規多頭監管、跨院資料整合困難、以及數據共享機制不足等困境。要突破這些瓶頸,可借鏡國際趨勢,推動制度轉型,未來方向包含三大重點:

一、價值本位定價 (Value-based Pricing):依醫療介入措施創造的的實際價值決定價格方式(療效指標、經濟效益與病患生活品質)。

二、給付表現連結 (Performance-based reimbursement):將給付金額與預設的治療成果直接掛鉤。

三、風險共擔機制 (Risk-sharing agreements):由藥廠與支付方共同承擔療效或財務上的不確定風險。

他坦言台灣的解方在於積極推動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並透過建立一個可信賴的數據協作環境,讓產、官、學界共同善用真實世界數據,在鼓勵醫藥創新與確保健保永續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台灣生醫大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賡義。(攝:基因線上)

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部部長魏裕峯以「從接軌指引到降低死亡率,體現少見癌症治療政策願景」為題表示,為達成「健康台灣」2030 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的目標,台灣正透過早期篩檢、精準醫療、新藥給付三大策略邁進。在肺癌領域,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已成功將多數患者的診斷期別從晚期推前至早期,大幅提升治癒機會。

在治療上,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已納入部分健保補助,引導精準用藥。對於佔多數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健保已給付超過八成的標靶藥物。然而,針對較罕見的基因突變(如 EGFR exon 20、KRAS G12C 等),其對應的有效藥物仍是病人的自費選項,形成治療缺口。

挑戰更為嚴峻的是小細胞肺癌(SCLC),其惡性度高、預後差,平均存活期不足一年。儘管健保已給付一線免疫組合療法,但近期臨床試驗證實更有效的新一代藥物(如 PARP 抑制劑、雙特異性抗體等)尚未納入給付,患者難以觸及。

要縮小這「最後一哩路」的差距,他呼籲建立更靈活的藥物給付模式。透過真實世界數據,將有限的健保資源效益最大化,讓創新療法能更快嘉惠於民。

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部部長魏裕峯。(攝:基因線上)

參考資料:
1. 論壇現場
2. 採訪資料整理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